李粒:扑下身子为村民稻米产业发展想办法
李粒,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处副处长,是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湖南村的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也是乌海市唯一一名派驻外地的扶贫干部。2019年7月,他积极响应中央扶贫号召,经学院推荐,按照自治区党委的安排,来到了离家2000多公里外的湖南村,成为“湖南村牌”稻米代言人。
睡土炕、吃农饭、下田地......一家一家摸情况,一户一户问困难。李粒在湖南村仅用不到一百天时间就走访了440户村民,建档立卡20户贫困户。他扑下身子为湖南村脱贫致富想办法,与村民的心连在了一起。他与村委会班子深入沟通交流,解决村民的大情小事,很快就融入该村集体,得到村民的信任与支持。他为村民耐心讲解党的扶贫政策,将扶贫、扶智、扶志有机结合,引导村民转变思想,树立脱贫信心。在得知当地有种水稻的传统后,李粒即刻以推动稻米产业发展为扶贫工作切入点,为村民开拓思路、出谋划策,并主动参与到稻米种植生产劳作中,一样一样地学起了农活儿,让自己成为一名真正的“庄稼汉”。湖南村往年种植的水稻都在收割后就以低廉的价格被各地企业收购,李粒了解情况后,鼓励村民要打造自己的品牌,为村民普及品牌意识,做到自产自销,将利润最大化,增加个人收入。他为当地稻米设计品牌标识和产品包装袋,并申报注册了一个响亮的品牌——湖南村。他想方设法联系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黑龙江等多地销路,一时间通过电话及上门订购稻米的人多了,“湖南村牌”绿色稻米的美名传开了。在李粒的带动下,今年湖南村的稻米正在打包成10公斤的真空米砖,即将发往各订购地,进入千家万户。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李粒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实际行动中。他经常与当地村民促膝长谈推进稻米产业及多产业融合发展的话题,经常与村民聊“一村一品”的思路,经常跑镇政府、旗政府汇报工作,争取更大的支持。目前,李粒还在琢磨如何强化品牌效应,如何让稻米进入商超,如何利用互联网开拓销路......
李粒在湖南村干劲十足,做着细致入微的扶贫工作。半年下来,他黑了瘦了,他把湖南村当成了自己的家,为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忙碌着、奉献着。回想刚到湖南村的时候,作为一个在城市长大的人,突然来到农村驻村,生活上还是有些不适应的,到压水井提水、用大锅烧火做饭、没有洗澡地方......今年8月初,那时李粒刚刚驻村一个月,妻子带着孩子和年迈的父母乘坐火车去看望他,几人离别时相拥痛哭。多少次,李粒在工作中接到家里的电话,孩子然然在电话中喊:“爸爸,我想你了,你多会儿才回来?”他一边安慰孩子一边低头抹着眼泪,但挂了电话后又微笑着投入到工作中。“不能让村民看到我哭,不能让村民看出我想家的心情,扶贫工作只有村民支持才能推进的更快更有效。”李粒说,“我的名字中有个‘粒’字,可能注定要与米结缘。我要更加努力地为湖南村的稻米产业发展做些事,让村民的钱包鼓起来,让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他深深地爱上了这个村子,真心实意的和村民交朋友,手拉手拉家常,面对面听心声。他在心里暗下决心,在剩余的一年扶贫工作时间里,一定要为湖南村多做一些实事,不给自己留遗憾。位于内蒙古东北部的湖南村,天亮的早也黑的早,无数个漫漫长夜,李粒经常独自一人坐在村委会的台阶上或走在村里的小路上,在边思考扶贫工作措施边数着夜空的星星中度过。
在村里的日子是没有周末的,不是在村民家走访,就是在田间地头与村民一起劳作。扶贫工作半年来,村里谁家有什么困难,谁家有多少亩地,谁家有多少头牲畜,谁家年收入多少......李粒都详细地记在本上、装在心里。他计划在2020年带着村民建3000平米的仓库、200平米的冷库、200平米的畜牧产品深加工车间,实现“东菜西粮、北旅南仓”的目标,将零散种养殖户联合起来,做成一个综合体,统一销售渠道,扩展销售范围。他还想充分利用当地的绿水青山资源来发展旅游业,让外界了解湖南村。他还要筹措资金为村里安装40盏太阳能路灯,方便村民出行。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已到了决战决胜、全面收官的关键阶段。作为一名来自高校的基层扶贫干部,我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中央、自治区的要求,咬定目标、一鼓作气,坚决攻克贫困堡垒,我有信心也有决心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李粒在电话采访中说。(陈宇)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