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日报】九万里风鹏正举——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巡礼
内蒙古日报2013年10月30日报道 2005年,在美丽的乌海市滨河新区,在乌海市委、政府科学决策,积极努力争取下,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乌海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它与2004年批准的内蒙古工业大学乌海学院是一个实体,两块牌子。该校是目前乌海市惟一一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
近10年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在院党委领导下,充分发挥学院人才优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以教育教学工作为中心,立足乌海市,面向内蒙古,辐射中西部,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深化校企合作,走出了一条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特别是为乌海市转型提质、富民强市战略提供了技术、人才、智力服务。成为自治区首批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工学结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
一路向前一路歌
漫步黄河岸畔这片占地700亩的美丽校园,教学区、行政区、实验实训区、文体活动区、生活区等5个功能区域错落有序。经过多年发展,学院教学建筑面积已达18.49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到16.33万平方米,拥有运动场地面积8.94万平方米。学院馆藏图书达到38万册,固定资产投资达2.58亿元,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近5500万元。奥体中心、网乒中心等场馆共享资源近5亿元。
追寻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的足迹,可以看出这是一所充满生机和朝气,正蓬勃发展、日新月异的学校。建校以来,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2008年人才培养水平评估获得“良好”等级。
建校时间较短,但已建成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发电厂电气设备、分析化学、煤矿开采方法等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成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团队,建成应用化工技术、机电一体化、矿山机电等自治区级品牌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获批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获批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实训基地。
学院学生参加全国和自治区级技能大赛表现优异,在参加的6项全国高职技能大赛中,89人次学生获奖;参加自治区高职技能大赛16项,117人次获奖,参加自治区科技作品大赛4项获奖。
学院获准建立了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站(所)4个,已取得74个国家职业资格鉴定项目。有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40人,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6人。累计技能鉴定人数5045人,取得各类资格证书的人数达到3356人。2012年该院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被评为自治区优秀鉴定所。
学院对外交流广泛,合作办学深入推进。乌海市人民政府与内蒙古工业大学共同签署了校地合作协议,学院与英国斯旺西城市大学和三一圣大卫威尔士大学就学生培养等问题达成合作意向,与区内及京津地区6所国家级示范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
一路走来,学院先后荣获自治区文明单位、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自治区实绩突出的领导班子、全区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服务先进单位、全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自治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等荣誉称号。
实用人才受追捧
作为自治区西部“小三角”区域内建校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高职院校,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地区急需煤焦和氯碱化工实用人才需求,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重点面向第二产业加强相关专业建设,积极主动承担为区域经济建设培训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目前,学院围绕地区产业结构特点,建成了适应乌海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化工、煤炭、机电、电力、建筑、管理、教育7大门类37个专业。并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着力推进质量工程,打造特色专业。
为加强教学工作,学院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和实践教学专题研讨会研究教学工作;通过推进“质量工程建设”,开展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等活动,提升了教学质量。并积极争取资金和政府支持,强化实践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了办学条件,3年投入各项日常教学经费达6211.04万元。学院形成了领导重视教学、经费保障教学、舆论导向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
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学院积极创新,按照“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四个合作”原则,以及专业与产业、企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的“五个对接”办学要求,积极构建了“政校企合作、课岗证融通、教学做一体”的办学育人模式,开创出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局面。
2011年12月,乌海市在自治区率先成立了地方高等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主任由乌海市市长亲自担任,截至目前,这仍是全区惟一一家。委员会定期召开例会,研究解决乌海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这为学校深化政校企合作创造了“天时”,学院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得到及时迅速解决,并形成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院主体的办学模式。
学院探索出“课岗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这一模式,以“零距离”上岗为目标,即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融合的模式。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及考证引导等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双证书”制度,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2013届毕业生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达到98.17%。“课岗证融通”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达到90%以上,在自治区同类院校中位于前列。10年来累计培养毕业生6124名,其中有4289名毕业生服务于乌海及周边工业企业,占毕业生总数70%以上,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学院还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实行教学做一体化,利用实验、实训、生产和服务一体化实训基地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基本形成了“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单项技能训练、专业综合技能训练、顶岗实习与毕业设计逐级提高、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学院通过内外建设并举的方式建成了专业基础、模拟仿真、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综合技能和岗位生产技能等多形式、多层次和多功能的校内实训室90个,建成了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78个,合作企业106家,极大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其中包括中央财政支持“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和“应用化工技术实训基地”、与CISCO公司合作建设计算机网络实训室、校企共建汽车驾驶员培训基地、中高职共用实训基地。学院实践场所占地面积达4.69万平方米,生均9.82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11000多元,在自治区同类院校中名列前茅。
这一系列有效措施让学院的毕业生成了“香饽饽”,他们有的走上了领导岗位,有的成为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广受社会好评,用人单位满意率高达95%以上。在乌海锦达物流公司里,半数以上中层干部来自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在乌海市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陕汽新能源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中,2/3的班组长是学院的毕业生。该公司党委书记倪栓勋对学院的毕业生赞不绝口:“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能吃苦、综合素质好,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信得过。”
社会服务勇担责
在学院的建设发展过程中,乌海市委、政府对学院始终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特别是在资金和政策上进行倾斜,在全区率先将市体育中心、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活动场馆和设施给学院共享。2011年,乌海市政府还偿还了学院建院以来的全部债务,并开始每年下拨经费150万元用于支付兼职教师的工作量酬金。目前,学院正在建设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乌海市委、政府一如既往地给予大力支持。为做好示范院校创建工作,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学院将建成在西部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职业院校。
地方政府的支持成为学院发展的坚强后盾,为此,乌海职业技术学院也始终将社会培训作为高职办学的重要职能,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学院科学编制培训规划,创新培训形式和方法,建立稳定的培训专家师资库和相对稳定的培训项目,提高培训质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院作为乌海市技术人员培训基地、乌海市第二产业员工培训基地,积极为乌海市企事业单位、行业和社会人员开展岗前技能、在职提高、继续教育等社会培训。近3年来,学院的电大和成人教育办学规模稳定,荣获了全区电大绩效显著进步奖和电大品牌特殊贡献奖,被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认定为自治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学院不断面向全市及周边地区开拓培训市场,扩大培训规模,近3年,累计为乌海市及周边地区进行社会培训共计35688人次,实现服务收入400万元。学院还有31名教师入选乌海市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库,主持或参与企业的工程与技术改造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员工培训和解决技术难题。
良师队伍保教学
桃李芬芳,教坛生辉。能培养出广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毕业生,在于学院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院自成立以来,极为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引进、培训、进修、企业顶岗实践等措施,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能力,提升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已经形成了一支规模适度、业务精湛、结构合理、作风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260人,其中专任教师147人,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8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8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9.18%;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8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先后涌现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自治区高等学校教坛新秀、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为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学院实施了青年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十二五”期间,所有青年教师将轮训一遍。近3年,已先后选派4批次35名专业教师赴区外示范高职院校进行为期半年的培训学习,选派48名骨干教师分别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和德国、加拿大等国际培训。
为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学院利用寒暑假组织教师赴企业实践锻炼689人次,期间55名教师参加技师和高级工理论、实操培训,通过了不同工种的技能鉴定并获得了执业(职业)资格证书;同时以赛代训,先后开展了说专业、说课、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等竞赛活动。
学院还巧用企业人才资源,建立了一支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能工巧匠为主体的兼职教师人才库,现共有165名兼职教师承担校内实践和顶岗实习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为学院培养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3年来,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学院教师共承担了科研项目89项,主持市级及自治区级科研课题22项,获得自治区教育重大改革和发展项目课题1项,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三等奖课题1项。有1名教师荣获第四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一等奖。
校园文化育良才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学院党委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了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格局,形成了高效的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院各部门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学生管理教育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通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党团组织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学风建设及学生日常管理等措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道德规范,特别是借助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提升学生道德素质。
学院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坚持走精品校园文化建设路线,除了开展校园文化节、宿舍文化节等校园专题文化活动外,特别注重体现高职特点、融合校企文化特点的文化活动,如开展社校、校论联谊活动,开展各种规格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为学生了解社会、展示才华、锻炼才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不仅使学生形成了尊师明理、勤勉励志、重技强能、乐学致用的学风,而且为学生在全国和全区多项技能竞赛中获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品牌活动有经典诵读大赛、社团文化节、校园主持人大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新生入学教育系列讲座、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同时,经常性举办校内技能大赛,包括建筑测量大赛、金工技能大赛、绘图技能大赛等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训,以赛促学,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还把企业的管理理念融入校园文化,做成标语让学生耳濡目染,邀请企业领导、人事主管做讲座,把企业的实际需求和用人标准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认知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通过开展就业、创业指导讲座等多种形式和渠道,积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择业观念,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站在新起点上,迅速成长的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又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它正以澎湃的活力,更加宽广的胸怀,拥抱着波澜壮阔的发展大潮,努力为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创造属于自己的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