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成•长夜•长生•长恨 —— — 试论白居易《长恨歌》关于李杨故事盛衰不休的原因
《长恨歌》作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代表作,诗缘起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 年)白居易与友人王质夫、陈鸿的一次游仙寺的游历,至今已逾千年,仍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笔者将从诗歌中选取四个诗眼“长成、长夜、长生、长恨”分析该诗之所以打动历代读者,获得巨大成功的深层原因。
一、长成:爱情的铺垫
《长恨歌》取材于民间故事,塑造人物形象时必须符合老百姓的口味。“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开篇几句,既含有唐明皇统治天下为求美色的讽喻意义,又可以看出受到《诗经·关雎》中雎鸠关关和鸣引出男女相恋故事的民歌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长恨歌》中,就是唐明皇多年普天下寻找、杨玉环待字闺中二人两情相悦。这一“求”字,不应理解为“求女色”,唐明皇作为一国之君“后宫佳丽三千人”,他“求”的是知己、知音。在民歌影响下提炼的开头也可以使白居易在塑造唐明皇形象时,可以将笔端在天子与平民之间自由游走。
诗人对于杨玉环塑造是别具匠心的。“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在这里作者故意隐去了史传中杨贵妃的出身经历,从而显示出杨玉环出身的洁白。“人未识”也增加了女主人公的神秘色彩。这种浪漫开头形成的情感铺垫为下文展开故事避讳。《新唐书·杨贵妃传》 “幼孤,养叔父家。或言妃资质天挺,宜充掖庭,遂召内禁中,异之,即为自出妃意者,丐籍女官,号太真。更为寿王聘韦昭训女,而太真得幸。”① 杨玉环不但“天生丽质”,而
且拥有音乐与智慧的秉赋; “难自弃”她懂得怎样表现自己,怎样去取悦皇上开心。“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这是从唐明皇的视角来看以杨贵妃,有句话是这样说的“爱情的滋味,就是面对一个人时,整个都丢了颜色,而她,是唯一的一抹灿烂。”这也许就是李隆基当时的心里写照吧。“温泉水滑洗凝脂”,是在按照民间美妇的范式塑造杨贵妃这一形象。李杨二人的身份地位迎合了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的主角。一个是人中之龙,一个是天姿国色,两人非同寻常的出身,必然会引起后代读者的兴趣。一国之君希望得到知己,天姿国色希望有人宠爱,主角贵族身份确立为后文希望拥有平民化浪漫浓郁的情感做铺垫。
二、长夜:爱情的升华
在诗歌中以安史之乱为界,作品情节形成乐与悲的鲜明对比。一方面是“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这里主要写帝妃之间的享乐生活。另一方面是“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从唐明皇的角度来写对贵妃日夜思念、爱情难以忘怀。看似矛盾的两面,却正体现出爱情的升华。与其他专宠故事相比,李、杨故事的特殊魅力在于具有戏剧性的跌宕起伏的情节,更加吸引读者去一探究竟。
《新唐书》记载杨贵妃“善歌舞,通晓音律,且智算警颖”。这正是颇有音乐造诣的玄宗所求的知音,据说玄宗非常喜欢《霓裳羽衣曲》,贵妃对此曲似乎心有灵犀,表演得非常出色。每当贵妃舞起《霓裳羽衣曲》,玄宗就兴致勃勃地击鼓伴奏,两人配合得非常默契。可以说是音乐这根红线将两个有着共同兴趣和爱好的人牢牢地拴在一起,才使两人有了坚实的爱情基础。当一个君王过度沉迷于柔情,不能很好地把握和使用手中的权力,自然就会有人野心勃勃,试图“取而代之”。安史之乱爆发,浪漫而奢靡的男欢女爱被彻底打破,玄宗带着贵妃慌忙向蜀地逃窜。这个昔日备受宠爱的女人被迫自裁,玄宗悲愤万分,却无能为力。作为堂堂一国君主,连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无法挽救,实在是历史上一个巨大的玩笑。正因为诗歌这种不和谐的渲染,才引起人们心灵上的不规则运动。因此,诗人通过叙述帝王寻求真爱而不得的惨痛经历,将帝王人性向平民化还原。
三、长生:爱情的向往
诗歌在马嵬事件后重点写唐玄宗对杨贵妃的思念,而女主角却未发出爱的声音。于是,作者在第三部分描写了杨贵妃对唐明皇的真挚感情,以便让这个爱情悲剧完善起来。“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通过行为举止、着装、容貌的侧面烘托,写出了贵妃震惊、激动、惶惑、急切、悲楚、委屈、感激等诸般感触,诗人把人物内心刻画得合情合理。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欲时。” “长生殿”据史料记载,是“天宝元年十月造长生殿,名为集灵台,以祀神。”作者让两人在“长生殿私语”,一方面“长生”与“长恨”呼应,另一方面,在这里可以摆脱尘世的纠葛。“海上仙山” “虚无缥缈”的描写正是把皇帝带入另外的无限世界,两人爱情被纯情化、崇高化。白居易为什么在故事的结尾处安排一段“长生私语”,这种模式冲淡了整个故事的悲剧色彩,似乎也削弱了故事的感染力。我们为何不从老百姓的感受来探讨这个问题?对中国百姓来说,他们处于社会的底层,遭受了太多苦难,渴望一个没有悲剧的世界。而其中,他们尤其渴望获得自由的真爱,这一切,生活中往往无法获得,他们只好在文学中,在故事中去寻求。自古以来,大团圆、大圆满结局是中国人文化的特点,满足了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美好愿望。
四、长恨:爱情的主题
历来学者对《长恨歌》主题众说纷纭,究其原因,是对“恨”理解不够全面。傅兴林在《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年第4 期上发表的《从三部曲机构论〈长恨歌〉之“恨”》,认为“恨”之意为“爱”, 《长恨歌》即“长爱歌”。张文处在《中国韵文学刊》2004 年第 3 期发表文章《说〈长恨歌〉之“恨”》,持同样的观点。笔者认为这种解释过于直白、偏颇,不够全面,也减弱了诗歌原有的浪漫意味。周锦国在《语言教学研究》2006 年第 5 期发表文章《〈长恨歌〉之“恨”应加注》对“恨”的注释为“遗憾”。韩府在《阅读与写作》2007 年第 4 期发表文章《此恨非彼恨—— — 也说〈长恨歌〉之“恨”》,同样认为理解主题的需要, “恨”应解释为“遗憾”。笔者认为这个“恨”字是其他任何字都无法替代,包容着遗憾、惋惜、怨恨、爱等种种复杂的情感,这些情感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不可分割。
我们先理清“长恨”之“恨”。《中华大字典》对“恨”解释有两条:其一,怨也。其二,悔也。 ② 显然,现代汉语中的“仇恨”的意思由第一种义项引申而来,而“遗憾”的意思则是由两种义项共同发展转化而来的。
在古籍中, “恨”作遗憾解释的例子很多。比如中学生亦熟知的诸葛亮《出师表》中有: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个“恨”主要是遗憾、惋惜的意思,这个“痛恨”并不是现代汉语中与此同形的那个“痛恨”的意思。比如“恨铁不成钢” “恨相知晚” “相见恨晚”等。“恨”的“遗憾” “惋惜”意尽管在现代仍然使用,但人们由于思维的惰性和惯性,对这一义项习焉不察、视而不见,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也忘却了或根本不知道这一义项的存在。
再回到白居易生活的唐代,这种用法也是屡见不鲜的,即使是唐诗,甚至很为人们所熟知的唐诗中“恨”字作“遗憾” “惋惜”用的例子也举不胜举。比如白居易《读史五首》的末一句则是“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用的是屈原、贾谊的典故。最能说明情况的还要算与《长恨歌》有共同之处的《李夫人》一诗,这首诗中也言及这一历史题材的诗句: “马嵬坡下念贵妃。纵令妍姿艳质化为土,此恨长在无销期。”这种种“恨”其实都是得不到满足的“遗憾”。这个“恨”与白居易《长恨歌》的“恨”字如出一辙,用法、含义相同。
“长恨”的主旨是什么呢?是对“重色倾国”的遗憾,还是对失去贵妃的惋惜?“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作者在结尾处遵循了美妇和爱情题材作品的一般模式,满足了人类感情的一般需要,没有违背这种趋势过分强调故事的政治含义,而更多的是表达一对痴情男女的美好爱情愿望不能实现的遗憾,即使这种愿望此岸世界不能实现,希望到彼岸世界去实现,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正是由于作品的各部分之间是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才演绎出缠绵悱恻、婉转动人的爱情悲剧,成为千古杰作。另外,白居易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晓,不仅受到学士文人的欢迎,甚至妇人孺子也喜欢诵读,这也是李杨爱情故事得以流传的因素之一。
(作者:高丽君,女,硕士研究生,现任职于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
注释:
①宋·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七十六卷·列传第一·后妃上》,中华书局 1975 年版,第 3493 页。
②中华书局编辑部:《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 1978 年版,第125 页。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中华书局,1996.
[2]郭锡良.古代汉语[M].2 版.语文出版社,2000.
[3]朱振家.古代汉语[M].2 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1980.
[5]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6]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