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0473-2616100 校园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要览>校园时讯>详细内容

新闻要览

【乌海日报】助学与育人同步 资助与教育并举--乌海学院帮困助学工作成效显著

作者: 发布时间:2012-03-30 10:32:00 点击数量:

乌海日报2012年2月8日讯 从2007年开始至今,乌海学院共为1000多名交不起、交不齐学费的学生办理了绿色通道入学手续,确保了所有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都能按时入学;发放各类助学金850多万元,使4362名学生得到了资助;发放临时困难补助55万元,为家庭突遭不幸的困难学生解决了燃眉之急;为153名学生办理了生源地贷款,学院偿还风险保证金和利息28万元;为230多名乌海籍低保家庭学生减免学杂费105万元,有效地解决了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为品学兼优和家庭困难的学生发放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学院奖学金246万元,为学生的快乐成长送去了温暖的阳光。

五年来,没有一名学生因贫失学,没有一名学生因贫辍学,乌海学院连续三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全区普通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达标学校”,自治区财政厅2011年为乌海学院下达国家助学金贷款奖补专项资金15万元……这些帮困助学工作的一个个剪影,充分反映了乌海学院近年来帮困助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力度

在学院党委的领导下,学院制定了一系列资助工作规章制度,如《乌海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乌海学院奖助学金的管理与评审方案》等10余项措施和规定,为更好地开展助学工作提供了依据,在制度层面上保证了学生资助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学生助学管理中心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资助工作,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固定办公场所和网站,实现了政策、资金、机构、人员全部到位,有力地保证了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
经过五年的探索和实践,学院已经建立了翔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资料,形成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和以国家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减免学杂费、勤工助学、奖学金等措施为主的较为完善的资助体系,为资助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除此之外,学院领导还提出了加快和深化实施资助工作三大举措: 一是加快争取社会力量设立奖助学金的步伐,扩大社会各界对困难学生的资助面,宏业集团和蓝梦酒店为学院品学兼优的困难学生发放奖助学金一事在学院引起强烈的反响,进一步促进了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二是实行院系两级资助,关注和引导困难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学业和职业生涯导航;三是完善师生爱心捐助,集中帮扶因突发因素而导致的特困学生,让学生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以乐观的态度面对困难并顺利完成学业。

以人为本,感恩育人,全面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政策,在做好物质帮扶的基础上,注重情感关怀,通过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能力,为学生铺就成才之路。为此,学院精心选择了感恩教育这一载体,为贫困生分忧解难,让贫困生感到在他们贫困的家庭后面还有学校、社会这个大家庭支撑着他们的学业,关心着他们的生活。
为了唤起学子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学院精心拍摄了“眷眷父母心”的校园照片,把新生开学父母送子女入学的真实场景拍摄下来,在感恩教育时给同学们看。同学们看着衣着朴素的父母为子女背负行囊、亲手铺被褥、临别细叮咛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决心报效父母,分担家庭责任。毕业时学生们都发自内心的希望老师能把照片送给他们留作一生的纪念。
在感恩教育活动中,学院要求学生主动写信向自己的父母表示生日祝福;建立记账本,精心计算父母在自己身上的投入,定期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消费情况。学院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感恩意识、责任意识、自立意识,更加懂得回报父母、回报他人、回报社会。许多学生在履行学校感恩教育要求的时候充满了自责和反思。“我是打电话才知道爸爸妈妈生日的。我觉得自己很不孝,从小到大都没有给父母写过信,也没有很认真地当面对爸妈说过一句感谢的话,真的太惭愧了。”一名赤峰籍的学生真诚地说。更多的同学则表示,算账以后才知道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太多了,今后勤俭节约不说,更要以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
学院始终坚持资助与教育并举、助学与育人并重的原则,努力做到“不让生活困难学生落泪、不让学习困难学生掉队、不让心理困惑学生后退”,构建了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大学的长效机制,让家庭困难的学生插上了实现梦想的翅膀。(张佳文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