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日报】王水仙:红烛生辉爱无尽
(乌海日报2014年9月19日)乌海职业技术学院的心理老师王水仙把塑造学生阳光心态、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她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是在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时候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该在心理挫折和心理疾病产生之前,就已经注射了“疫苗”,使学生具有很强的免疫功能,就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前移,变被动为主动,从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培养入手,构建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王老师把课堂教学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她结合学生实际和多年的教学感悟,改变课堂传统模式,努力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中采用互动启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自我潜能,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面对心理问题,学会心理自助,优化心理品质。这样,学生心理问题自然就减少了,即使有了问题,辅之老师的合理引导,学生也能够积极应对。
“心理教育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王老师说,“热爱学生就是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爱学生就要对学生的现在、将来和一生负责。”王老师平时不管多忙,只要有学生咨询,她都会热情接待、耐心疏导,和风细雨般地解开困扰学生的心结。
无论在课堂上、学院社团活动中,还是就业指导方面,到处都有王老师忙碌的身影。她结合各类活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知识融进每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校园文化艺术节、读书节、学生社团等各项活动中,以使学生了解心理知识、认识心理问题、学会心理自助。
王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评,包括学生入学适应测查、心理健康普查、学习心理、交际心理调查等方面,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她经常指导系部辅导员,及时对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有效地预防了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产生;针对发现的普遍问题不断加大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增强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针对普查结果筛选出的心理危机高危个体,她认真做好预防和转化工作。
王老师说:“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质量,提高心理教师自身素质是根本,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咨询辅导水平是关键。”为此,她努力学习现代心理学理论,及时掌握心理学专业的最新知识,密切关注心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把教学和活动中的难题转化为教学科研课题,使她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教研水平不断提高。乌海职业技术学院被评为全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
王老师18年的辛勤耕耘,已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片沃土上留下美丽的足迹。她犹如一株淡雅清丽的水仙,在陶冶学生情操、培育健康人格的田野里散发着迷人的芳香。
王水仙: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曾被评为自治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个人。 (郭秀莲)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