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乌海职业技术学院官网
0473-2616100 校园地图
您的位置: 首页 >新闻要览>校园时讯>详细内容

新闻要览

民族团结 共创美好生活——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辅导提纲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5-09 11:20:00 点击数量:

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夕在我区考察时反复强调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他同时希望内蒙古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牢固树立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思想,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自治区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举措,把讲话精神细化落实到民族工作的各个方面,为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做出应有的贡献。

内蒙古长期以来一直有着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携起手来搞建设,群众的生活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民族团结,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同样离不开民族团结,只有大家紧密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我们非常有必要学习好贯彻好党的民族理论,执行好落实好党的民族政策。

    (一)中国民族的特点

民族人口特点:汉族人口有11.3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91.59%;其余55个民族共1亿多人,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8.41%

在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千万以上的有:壮族和满族2个民族;人口在千万以下、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等16个民族.

民族分布特点:我国与周边14个国家即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接壤。我国有30个民族与境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民族文化特点:语言种类较多,约80种左右;22个民族使用着28种文字.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萨满教、万物有灵和多神信仰、祖先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

民族心理特点:我国各民族的各自民族归属感很强。

(二)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

十二个方面:一、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二、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民族的消亡比阶级、国家的消亡还要久远。三、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四、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我国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六、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我国的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内部事务,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渗透、破坏和颠覆活动。七、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国家为少数民族创造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保障各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各族人民都有义务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八、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保障,必须全面贯彻执行。九、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族人民要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大力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十一、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十二、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要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战略任务,要大力培养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定义

    1913年,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中:“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基本特征

构成民族的6大特征: 1. 共同历史渊源(A地域渊源(共同地域)、B族体渊源(共同族源));2. 共同生产方式;3. 共同语言;4. 共同文化; 5. 共同风俗习惯;6. 共同心理认同。

()  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

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1).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增强;

(2).各族人民的国家主人翁意识增强;

(3).各民族间的互相信任增多;

(4).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的共同性增多;

(5).各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增强。

在这种创造和贡献中,中华各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都为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而感到骄傲,中华民族意识不断强化。共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华民族意识的认同和强化成为各民族的共性之一。

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1).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

(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政治原因;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

(4).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

 ()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毛泽东:“让各少数民族得到发展和进步”,并把这看成“是整个国家的利益”,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少数民族发展理论和政策的核心。

周恩来:“在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基础上,建立起我们宪法上所要求的各民族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 对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论述较多,并且第一次提出了“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的表述。如在对待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的关系上,他指出,“我们对各民族既要平等,又要使大家繁荣。”

邓小平:“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 “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 “加速现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邓小平民族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意义、战略步骤、发展动力和外部条件等诸方面进行了阐述与指导并付诸于实践,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问题。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意义

1).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客观要求;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根本前提;

4.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现实途径;

5. 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

(六)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1民族平等

是指不同民族在相互联系与交往中,处于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的地位、待遇和权力、利益的平等。

2、民族团结

是指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

3、民族互助

是指各民族在平等团结的基础上,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奋斗目标,互相支持、互相帮助的关系。

4、民族和谐

是指各民族间存在着特点的差异和文化的多样性基础上,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和实现,经济和社会事业得到协调发展,特点和文化受到尊重,相处和睦,关系融洽。

(七) 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全和利益

1、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

“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尊严的前提。

2、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对祖国极其忠诚和热爱的深厚情感,是各族人民共同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纽带和精神长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各族人民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的光荣传统: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爱国主义发挥了重大作用。

3、自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绝不仅仅是军人的职责,依据我国宪法规定,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也是我国每一位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

以实际行动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1.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坚决同各种危害国家安全行为斗争;2.树立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以自己行动为祖国增光添彩;3.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损害国家尊严的行为做斗争;4.坚定维护祖国荣誉和利益。

(八) 我国的民族问题是国内事务

1、民族问题与国家主权

一个国家的民族问题,是这个国家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自主地去解决本国的民族问题是一个国家的内部事务,体现一个国家的主权。多民族国家的主权必须应对民族问题的挑战,必须在应对民族问题的过程中经受考验。

2、反对一切外部势力利用民族问题 

    一些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强大,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分化、西化。由于地理、文化、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往往是分化、西化的目标及重点。我们必须要维护祖国统一、稳定与安全,坚决反对任何形式分裂渗透活动,高举四个维护的旗帜:坚定地维护国家的统一,坚定地维护民族团结,坚定地维护法律的尊严,坚定地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

(八)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含义

1.民族平等的基本内容和含义

主张各民族不分大小、强弱、先进或者后进,都应该一律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履行相同的义务。主张对于各民族之间发展上的客观差距和文化上的差异应该持科学的态度,认为民族之间没有优劣、贵贱之分,只有发展上的先进和后进之别,而这些发展上的差距不是天生的。主张民族平等不应该仅仅表现在法律条款上、政治权利上。还应该成为一种真实的社会关系并且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主张通过消灭阶级、消灭私有制,铲除导致民族不平等的社会根源。主张通过对于弱小民族的特别保护以全面体现民族平等。

    2、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含义

  由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党对民族平等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要求,民族平等思想在实践中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性。新中国的民族平等主张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观。

    1)作为法律主体的各民族不论人口多或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或低、风俗习惯是否异同,都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同等地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汉族和少数民族一律平等,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也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民族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权。

    2)在法律面前,作为法律客体的各民族的权利和义务都受到同等对待和保护,对违法行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决不允许任何民族中的违法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任何人不得强制任何民族的公民承担法律以外的义务,不得使各个民族的公民受到法律之外的处罚。

3)在社会生活中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施特殊保护,特别是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这一点在事实上也构成了民族平等的原则,包括了各民族政治、法律上的平等,也包括事实上的平等。

4、民族团结的含义

民族团结的含义:联合。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具有特定的阶级内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胜的基本保证。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利 。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区域自治。一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地方与中央关系看)

   2).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有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于同一区域,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条件。(区域自治的物质基础)

 3).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通过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从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看)

2、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则

1)民主原则

民族自治地方的设立及其管理遵守民主的原则;民族自治机关的运行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2)平等原则

在我国,各民族不论大小,都应享有平等的权利。建立民族自治地方体现了民族平等的原则,只要符合法定条件,都可建立民族自治地方。

3)法制原则

我国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和管理都是依照法律进行的,这一政治制度具有良好的法律保障。

4)实事求是原则

体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上,也体现在民族自治地方的管理上。

5)团结一致原则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民族构成、区域界限的划分等都由有关方面进行充分的协商。

6)发展繁荣原则

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体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标志。

3、民族区域自治的特点

1)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包含“民族”和“区域”两个基本的要素,既不是单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单纯的地方自治,而是二者的统一体。

2)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的结合

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又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既有利于发展民族关系,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各民族的发展进步。

3)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有机结合

在对民族自治地方历史状况和现实发展需要充分把握的基础上,考虑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发展繁荣。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特色和社会功能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沿久积而成的风尚、习俗,它包括一个民族的衣食住行、婚礼丧葬、节庆娱乐、文学艺术、生产活动以及待人待物等物质生活和文化广泛流传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1.
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几个特点: 民族性、群众性、历史性、地域性、变异性

   2.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
  
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对民族的繁荣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浓厚的民族文化的反映,是民族间相互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

(2).民族风俗习惯保留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

(3).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起着维护和传承民族人民共同体的作用。

    3.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必要性: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是尊重少数民族文化的问题。

2).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

3).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维护民族平等权利的体现。

4.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政策

(十一)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性

1. 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作用

第一,少数民族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是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的标志,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第二,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作为党和国家整个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带领少数民族人民群众前进的先锋

2.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

1)少数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革命和建设中有着特殊作用;

2)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3)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民族平等和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条件;

4)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十二)习近平同志对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

   十八大后,习近平看望在三亚井冈山舰上服役的维吾尔族女兵,给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的各族同学亲切回信,深入湖南湘西贫困苗族村寨倾听群众心声,把党的温暖送到少数民族同胞的心坎上。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强调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繁荣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这些都为民族工作注入强大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调研时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要着眼各族群众的所思所盼和切身利益,落实好党和国家出台的各项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各族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确保民族地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只要我们贯彻群众路线,改变工作作风,就一定能铸牢民族团结的铜墙铁壁,呵护民族群众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圆好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发展梦,实现各民族走向现代化的发展梦,共铸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