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焦裕禄》观后感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组织观看电影《焦裕禄》,看后心潮澎湃,勾起了我的回忆。最早对焦裕禄的认识来自中学课本里的一篇课文,几十年过去了,只记得课文中描述焦裕禄用钢笔顶着肝区忍痛工作的情景。
上个世纪80年代末,我在《乌海日报》当记者。当时报社发了一本培训新入职采编人员的书,是新华社社长穆青等人采写的人物通讯的集子,里面收录有穆青、周原、冯健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种棉大王吴吉昌等。当时是从如何学习采写人物通讯的角度,反复读这些通讯文章,向这些新闻界的前辈学习写作技巧,但常常读的热泪盈眶,受感动,也受教育。焦裕禄等模范人物,亲民爱民、艰苦奋斗、迎难而上、科学求真、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也深深地映入我的脑海。焦裕禄在我心中就是党的好干部的楷模!
影片反映的是1962年12月,焦裕禄同志调到兰考县,任县委第二书记、书记。当时,兰考县遭受最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焦裕禄上任时值天寒地冻,风雪交加,百姓背井离乡去逃荒。焦裕禄上任第一天率领县委一班人来到了火车站看望逃荒的群众,现场办公,发放赈灾物资。这就是焦裕禄,在群众最需要、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面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迎难而上,为群众办实事,解民忧解民难。
他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楷模,风里来雨里去,在田间地头,在沙丘在林场,在百姓家里,他治理兰考“三害”规划办法,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科学求实,务实为民!
影片中焦裕禄与县委第二书记吴荣在黄河岸边有一段对话,吴认为先党后民,焦裕禄认为,没有人民,就没有党。只要让人民过得好,党才能好。吴会为干部安排特供证,为焦家送大米、鸡蛋,焦裕禄则不然,他会想到群众,想到困难群众,尽心尽力为了群众谋事办事干事。为了留住人才治理沙丘,他会将大米送给林场的大学生,在大学生离开兰考时,他追到火车站去送别,用真情真心留下人才;为了暖人心,他会冒着大雨半夜生着病跑到相见他的大爷家中;为了调集救济粮,他会勇于担当;他会因为经常周济有困难的人,让家人生活拮据;他取消特供证,严格要求家人,艰苦朴素,清正廉洁,不搞特殊待遇!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仅仅工作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为人民鞠躬尽瘁,直至最后积劳成疾,不幸在郑州病故,时年42岁。60年过去了,他依然活着,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以焦裕禄同志为镜子,我们有些干部,下乡前呼后拥,进了村入不了户,不会与群众讲话,只会看领导眼色,不问群众需求。喜欢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私心作祟,不敢担当,甚至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在体制内将个人利益最大化,将党的利益、群众的利益置之度外,损害干群、党群关系,堕落蜕化变质为腐败分子,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近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兰考县时指出,“我们要看焦裕禄是怎么做的,对照自己,见贤思齐”。焦裕禄是中华民族的时代楷模,他那高尚的情操,已经凝结为一种崇高的精神,一种宝贵的民族财富,成为党员干部心目中一面永远鲜艳的旗帜。我们要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弘扬焦裕禄精神,以焦裕禄同志为镜子,高标准严要求,在对标立规中找差距,发扬好的作风,按照“三严三实”要求,服务师生,做广大师生满意的党员领导干部。
(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侯丽敏)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