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乌海职业技术学院
  • 1
  • 2
您的位置: 首页 >思政教育>详细内容

思政教育

以“红色动能”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打造高质量就业“一核双驱三引”新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23-07-14 17:12:28 浏览次数: 【字体:

一、案例背景和概述

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就业现状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就业市场竞争大,求职者众多,对口岗位无法满足求职者,部分毕业生又不愿意向下兼容;另一方面本科生考研、考“公”比率飙升,就业周期延后至大四下学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探索高质量就业“一核双驱三引”新模式 ,以“红色动能”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将高校基层党建与大学生就业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是打开高质量就业大门的 “金钥匙”。

二、案例分析与应对

(一)案例分析

当前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是基于社会发展视角,就业总量供需失衡问题日益凸显。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的复杂局面,新常态下经济发展面临新的风险和挑战,具有基础性或通用性知识与技能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出现了就业困难的局面;而企业对于掌握较高知识和技能的专用性人才也存在招聘困难。二是基于高等教育视角,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心理指导相对滞后。多年来,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其中既有复杂的社会现实原因,也有其深刻的思想与理论根源。就业教育未能有效地从理论向实践转变,理念相对滞后,缺乏理论创新,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形式单一,就业指导服务不到位。三是基于学生视角,个人意识与社会责任冲突逐步显现。“95后”或者“00后”们大多价值取向多元,使他们在择业时更加关注该职业是否符合个人的兴趣爱好,更加重视职业与自我价值的相关度,部分大学生有时不能理性地判断和评价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优势与不足,只是片面地强调兴趣爱好和个体发展,缺乏相应的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四是基于家庭视角,家庭期望与就业现实间矛盾丛生难以调和。随着研究生学历、体制内offer成为求职“硬通货”,“考研热”“考公热”不断升温,“二战”“三战”考研考公的人越来越多,在生存需求逐渐淡化的情况下,家长过度支持学生反复考编考公考研等“理想化”的就业道路,学生出现择业价值观偏离。

(二)解决思路和实施方法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以“高质量就业”为目标,坚持秉承“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理念,扎实推进“一核双驱三引”就业工作新模式:“一核”即全员凝心聚力“强人才”;“双驱”即关注内驱和外驱,全过程释放就业市场“强势能”;“三引”即思想引领、榜样导引、特色引航,全方位促进学生就业“强服务”。

1.发动“红色引擎”,强化内外双驱,拓展就业渠道“燃起来”

稳住就业主渠道。将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党委“红色引擎”的组织优势转化成就业服务优势,立足浙江省全方位纵深推进数字化改革以及打造“数智杭州”的需求,班子开展“百日攻坚·访企拓岗”行动,主动对接海康威视、大华、利尔达科技等IT技术企业10余家,和企业深度探讨当前形势下,如何推进校企合作,实现企业用人需求的精准对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开辟就业新市场。与湖州南浔区、杭州钱塘区大创小镇签署校地合作战略协议,引入校内招聘企业20余家,力促岗位多元供给,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拓展就业空间,建立用人单位需求台账,找准学校与地方合作切入点,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2.传承“红色基因”,聚焦思想引领,重塑就业观念“卷起来”

画好就业“同心圆 ”。以“我为师生办实事”为契机,组织教工党员走访结对寝室百余次详细了解毕业生就业状态和就业意愿,基于当前毕业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的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技能缺乏、就业心理准备不足等问题进行正向引导,普及就业政策,端正就业观念。绘好就业“晴雨表”。实现“48H”动态更新,把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以及有残疾的、较长时间未就业的应届毕业生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一生一策”推进477名学生就业。帮助毕业生坚定理想信念,将个人就业与社会发展、国家进步相联系,让“躺平”的毕业生站起来。

3.激活“红色细胞”,关注榜样导引,帮扶困难学生“动起来”

争当就业“先锋队”。党员是党组织的“红色细胞”,让党旗在就业一线高高飘扬,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就业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和表率作用。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2022届87名毕业生党员考研率达65%,就业率已达99%,西部计划、士兵计划申报4人,引导将个人发展主动融入国家发展,要带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做好就业“宣传员”。开展“研途有你”“职场帮帮团”“云端职场小百科”等10余场活动,熟悉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 并为应届毕业生细致解读“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援藏援疆计划和参军入伍等政策,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稳定就业心态。

4.打造“红色堡垒”,赋能特色引航,推动就业质量“高起来”

助力学生迈好“第一步”。以党支部为“红色堡垒”,将党性教育、立德树人与专业指导有机融合,邀请优秀党员教师在大学伊始做好学生职业认知引导,契合学校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建立了线上与线下、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业与就业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指导教育体系,为未来四年“走得正、走得稳、走得顺”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守牢“日常关”。依托各学科党支部为平台,落实“党建结对计划”,加强学生就业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就业的内在竞争力。重视学生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道德教育,聚焦学生勤于思索、善于开拓的创新意识培养,帮助学生在职业衔接上“走在前列”。

三、 案例反思与启示

(一)杜绝“两张皮”,发挥“党建+”1+1>2效能是前提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 推进党建与就业深度融合,注入“红色动能”,改善民生“压舱石”,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坚强政治保证。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建在育人工作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完善育人机制,形成育人合力。做到党建引领、全员行动、党员冲锋,将“红色动能”注入就业工作,实现互融互通赋能增效,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提供“全员化、全程化、全方位”的保障措施。

(二)守牢“生命线”,助推就业工作“以生为本”是基础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组织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要深入学生中去,千方百计地助力学生就业,守住高校“生命线”。要准确研判毕业生就业形势,既要坚定信心,又要认清形势。既做好“强信心”的思想引领工作,又要冷静客观地认清形势,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开展谈心谈话,开展生活情况和心理状态排查,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活动,尽可能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服务,及时解决学生的困难与困惑,想方设法为学生就业指方向、谋出路。

(三)力求“快准暖 ”,破解就业困难“对症下药”是关键

引导学生要客观看待个人条件和社会需求,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党组织要“望闻问切”精准施策,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向毕业生传递红色温暖与力量。后疫情时代,学生面对的就业环境不同,就业心理和需求与疫情前变化大,通过摸清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脉象”,“一生一策”就业意向引导与纠偏,找到毕业生就业的真实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就业渠道,让每一名毕业生都能尽早找到满意的工作。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浙江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与艺术设计学院会坚持不懈以“红色动能”打通就业服务“最后一公里”,打造高质量就业“一核双驱三引”新模式, 抓好顶层设计,建好长效机制,办好实事好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千方百计做实做细毕业生就业工作,精心护航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之路。

(转自高校辅导员在线  作者:浙江水利水电学院 郑乐)





终审:武俊丽
分享到:
【打印正文】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