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简介
一、专业群与产业的对应性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为骨干,对接乌海市及周边地区重化工基地、煤炭生产及深加工基地、特色冶金及装备制造基地和汽车制造与服务等行业,对接乌海市数字城市建设战略目标,围绕乌海及周边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乌海市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立足工业数字化要求,面向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安装、控制、运维、管理岗位群,培养服务智能装备、工业控制、智慧矿山、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工业物联网、自动线、工业软件、大数据运用、信息与安全等专业技术领域需要的专门人才。
二、专业群人才培养定位
专业群面向岗位群,培养具有规划设计、安装调试、运行维护、销售管理等能力,掌握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光机电技术等于一体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电气控制与维护、自动化技术服务、汽车制造与维修、网络建设与管理、信息处理等岗位群的相关岗位工作,具有机电装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管理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群内专业的逻辑性
专业群设计思路积极响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产业转型升级,通过信息化对传统装备制造业进行改造。基本做法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开启“互联网+”技术改造。专业群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为核心,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为骨干,专业群跨装备制造和电子与信息两个专业大类,集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计算机技术、现代控制技术、传感检测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光机电技术等于一体,融合两大领域技术,培养掌握具有互联网思维,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掌握智能机电装备设计、制造、安装、运维、管理、维护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专业群中各专业技术既相互联系,又各有侧重。根据乌海市及周边地区产业类型和人才需求,专业群各专业在“智能智慧”“自动控制”“信息化与自动化”“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存在技术交叉,机电专业侧重于装备、产品、管理的智能化,工业物联网与计算机网络联系紧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互联网已经融入到装备制造行业各个领域,软件、物联网、通信已经渗透到工业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智能网联技术等都是智能、控制、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运用。从就业角度讲,专业群毕业生主要服务于乌海及周边地区的工业企业,机电专业主要从事装备设计、制造、安装、运行、维保、售后服务、设备管理,主要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电气控制、自动化技术,计算机专业以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服务与管理、自动控制技术为主,面向工业物联网、智能技术、软件技术、信息安全等领域提供服务。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
四、专业群发展历程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2021年创建,其前身是机电工程系专业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核心专业,其前身是内蒙古矿业职工大学矿山机电专业,专业设置初期是面向乌海市及周边地区煤炭生产企业培养机电技术专业人才,伴随乌海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2005年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办学由矿山机电方向转向氯碱化工、煤化工、煤炭深加工企业机电专门人才需求方向,主要服务乌海市及周边地区四大支柱产业人才需求,即化工、煤炭、电力和特色冶金。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校生370人,办学层次涉及中职、高职和应用技术本科,生源类型从初中毕业生(3+2)、高中毕业生(单招、统招)、中职毕业生(统招)、企业职工多个层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强,培养模式为学生量身定做。专业团队专任教师18人,长期外聘企业兼职教师11人,每年动态遴选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超过30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和改革力度较大,专业建设经验在专业群中共享,专业建设成果已在学院推广运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成立于2005年,是专业群骨干专业,专业在校生在188人;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成立于2006年,是专业群特色专业,专业在校生稳定在100人左右。这两个专业办学层次涉及中职、高职两个层次,生源类型涉及初中毕业生(3+2)、高中毕业生(单招、统招)、中职毕业生(统招)、企业职工多个层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团队专任教师11人,长期外聘企业兼职教师9人,每年动态遴选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超过14人。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团队专任教师5人,长期外聘企业兼职教师4人,每年动态遴选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超过5人。
五、专业群建设成果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2012年完成国家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2012年专业建设成为自治区品牌专业,2013年建成自治区重点专业,2018年完成自治区示范校建设专业群骨干专业建设,2019年建设成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国家级骨干专业。建校至今培养机电专业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近三千人。矿山机电与智能装备专业是自治区品牌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是院骨干特色专业。《液压传动与气动技术》和《PLC与工业自动化系统》是自治区精品课程,有自治区示范校重点课程12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全部立项建成院重点课程。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按照市场人才需求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标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按照知识、技能、素质需要整合教学内容建构课程体系。多年来一直探索和实践“课岗证融通、教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在专业群其他专业中推广使用,带动了专业群中各专业共同发展。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岗位职业素质要求,结合证书标准制定,课程教学项目遴选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创设课堂教学项目,参照企业工作任务的验收标准设计考核评价体系,教学实施在类似企业工厂环境的教学场所中进行,尽可能贴近企业生产实际。
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学院先后多途径筹措资金,投入近千万元,完成机电专业基础实训、核心技能实训、综合技能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从专业基本、专项技能、核心技能逐级递进的技能提升教育培训体系,形成了机电基本技能多群共享、专项技能群内共享、专业核心技能专业独享的技能训练体系。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形成了三条主线,一是以现代机械设计制造、电气与自动线控制、电子装备与嵌入式控制为技术核心的智能制造主线;二是以计算机和工业网络、物联网技术、软件技术为核心技术的网络基础与信息技术主线;三是以汽车检修实训中心为基地的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主线。
六、专业群特色
1.专业群行业背景深厚
乌海市是新兴的工业城市,是沿黄经济带能源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乌海市周边50公里半径范围内分布8个工业园区,其中5个园区隶属于乌海市。园区有规模以上企业近300家,主要产业是氯碱化工和煤焦化工、煤炭生产与深加工、特色冶金及装备制造,其中装备制造、硅基光伏、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3%。从业人员约30余万,每年新增用工约4-6千人,其中机电专业领域人才缺口近千人,这对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办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专业群对接行业紧密
专业群与乌海市氯碱化工和煤焦化工、特色冶金及制品、煤炭生产及深加工、建材、装备制造、汽车等行业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紧密、友好的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合作关系,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合作、实训基地建设、技改研发、产品开发和专利申报等多角度开展广泛的合作,比如蓝星玻璃有限责任公司是专业群电气及自动化技术实习基地,内蒙古五湖泵业有限责任公司是机械制造实习基地,君正能源化工是自动控制、智能装备实习基地。松散型合作企业近百家,主要承担顶岗实习任务,每年根据专业方向选择顶岗实习企业,校企共同制定实习方案,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七、机遇与挑战
(一)专业群建设拥有巨大的机遇
1. 随着国家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能源重化工产业向原料基地就近、环境容量更大的西部地区转移,乌海市依托“两大基地”功能定位,新一轮的产业调整逐步拉开帷幕。在自治区呼包鄂协同发展、沿黄沿线经济带建设、“小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中,乌海市解决资源接续、要素补充、市场扩容等问题面临新机遇。
2. 以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基因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正在改变着社会形态和产业分工。互联网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推动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能源、原材料等传统产业重新焕发生机。在这一背景下,乌海市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有效破解资源约束、产品低端、消耗较大、排放较多等问题,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
3. 智能控制技术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是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乌海及周边地区产业以传统产业居多,按照国家政策要求,目前面临节能减排和环保的压力巨大,特别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上的GDP产值要求,对企业提高自动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智能制造成为乌海市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和驱动力。
4. 智能控制技术在企业提质增效方面作用巨大。无人工厂、智能工厂的出现在提高质量、效率、速度的同时,也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产品质量提高的同时,成本在下降,个性化定制更能满足大众的个性化需求。
(二)专业群建设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 如何适应乌海地区制造业机电装备更新换代、控制技术升级改造,推广节能环保安全的绿色发展理念,紧密对接企业技术、人才、服务的需求,培养企业所需的掌握机、电、液、控制、计算机等多种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将是今后专业在产教融合、多元育人方面必须突破的瓶颈。
2. 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急需高水平、专业化的教学团队,特别是团队的研发、设计、服务能力有待提升,创新和实践复合型、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构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仍面临艰巨的挑战。
智能控制技术教学、培训、研发所需的技术平台仍不健全,受制于空间、资金限制,技术研发推广平台还没有建立,还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技术、服务的需求。
用户登录